中文/ENGLISH

你当前的位置: > 武汉设计之都 > 武汉简介 >

武汉市城市规划发展历史

来源:主页 发布时间:2017-08-04 11:11

  武汉是一座具有3500年历史的古城,从商王朝南征的军事据点盘龙城开始,起源于军事要塞,兴盛于水运商贸,繁荣于近代工商业,辉煌于现代工业。东汉末年,武昌、汉阳分城置邑。明末清初,汉口成为“天下四大名镇”。1927年,三镇合一,称“武汉”,并作为民国初期的临时国都。建国后,武汉作为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前十名以内。

  武汉的近现代城市规划实践,开始于晚清时期。

  (一)民族资本主义时期的武汉城市规划

  晚清时期,随着汉口开埠和张之洞在武汉兴办洋务,西方城市建设理念和规划思想开始传入武汉并形成雏形。辛亥革命以后,以孙中山《建国方略》为武汉制订的发展规划为指导,曾多次编制了武汉三镇的建设规划,武汉城市规划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1、张之洞开启了武汉城市规划的先河

  晚清时期,武汉局部地区有过类似规划的方案图。例如1883年湖北善后总局曾刊印过《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道路为坊铺,计城中18铺,城外分4偶”。

  真正的武汉近代规划自张之洞开始。1889年,张之洞任湖广总督,他认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故以兴学为求才治国之首务”。因而引进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西方工业发展理论,在武汉大力推动洋务运动,兴办近代教育、民族工业、水利工程和交通设施。主要引入了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方法,奠定了三镇分工的基础,修建堤防,拓展城市空间,构建辐射区域的交通网络。

  2、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了武汉百年发展的规划目标

  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非常看好“首义之地”的武汉,认为武汉三镇雄踞中原,地理位置优越,商贸工业发达,尤其是具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为此,孙中山其所著的《建国方略》中亲自为武汉制订发展规划。

  高瞻远瞩地制订城市发展目标。孙中山将武汉定义为: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大城市、中国中部西部的贸易中心、中国海运终点城市和中国本部铁路系统之中心、内地交通唯一之港。“确为世界最大都市之一矣,所以为武汉将来计划,必须定一规模略如纽约、伦敦之大”。并推测武汉在工业化以后,总人口可增至400乃至500万人。孙中山进一步对武汉三镇进行了职能分工:“武昌是政治文化城市,汉口是工商业城市,汉阳是园林住宅城市”。并于1923年编制了《汉口市政建筑计划书》。

  3、国民时期设想的武汉大都市的规划框架

  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1月1日,国民政府迁都武汉,4月13日下令合并三镇,设武汉市。至1937年抗战止,武汉获得10年的黄金发展期,编制过多轮汉口或武昌或三镇一体的城市规划。

  主要有1929年编制的《武汉特别市之设计方针》,1936年编制《民国二十五年汉口市都市计划书》,1944年编制《大武汉市建设计划草案》,1947年编制《武汉三镇土地使用交通系统计划纲要》

  这一时期还编制了一些局部或专项规划,如1929年的《武汉市之工程计划议》、1930年的《汉口旧市区街道改良计划》、1930年的《民国十九年武昌市政工程全部具体计划书》、1935年的《湖北省会市政建设计划纲要》、1947年的《新汉口市建设计划》等。

  4、小结

  (1)城市规划的主要思想

  这一阶段武汉的城市规划引进和学习了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的思想理论,提出了武汉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长远奋斗目标,大气魄地从三镇的尺度对城市职能进行了分工,形成近代工业空间布局,建设了自武汉辐射四方的“十字形”区域交通网络,基本奠定了大都市的雏形和框架。

  (2)城市规划发挥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主要是推动完成了武汉的城市经济由农业主导向工业化初期的转化:

  一是依托“九省通衢”的交通优势,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了工商业,聚集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和城市辐射力。

  二是在全国发展格局中,树立了非常高的城市地位,是全国的交通枢纽和工商业中心。

  三是适应水运的城市交通模式和特征,城市的工业、仓储等设施沿江布置,确立了滨水带形的城市空间格局和平行江河的道路网络体系。

  四是在江南、江北建立了比较有远见的防洪体系,为武昌、汉口未来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腹地。

  五是有了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基本奠定了三镇的分工协作关系。

  (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武汉城市规划

  建国后,武汉市的城市建设走上正轨。通过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城市规划模式,适应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发展,开始了现代城市规划进程。

  1、解放初期的城市规划确定了武汉工业发展基础

  解放初期,武汉百废待兴,国家提出武汉要转变城市性质,变消费城市为工业城市。围绕工业经济发展,编制了一系列的总体规划。

  1953年编制《武汉市城市规划草案》。为落实“一五计划”,指导城市各项建设,促进生产,方便生活,由鲍鼎主持,编制了《武汉市城市规划草图》,经由市人民政府上报中南行政委员会审查批示,并请转报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审核。

  1954年编制《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国家确定在武汉兴建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工厂,如武钢、青山热电厂以及武重等,随后又有肉联、武锅、武船、长江大桥以及从上海迁来的印染厂等。为此,借鉴苏联的规划经验,1954年编制形成了《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55年11月根据国务院发出的要贯彻勤俭节约的指示,对规划进行了调整,由省、市政府审查后,报送国家建设委员会。

  2、五十年代的城市规划营造了综合组团的发展格局

  1956年编制《武汉市城市建设十二年规划》。因为武汉地区国家建设项目增加,农业发展要求地方工业相应发展,同时要提高生活质量,城市建设需要总体安排。为此编制出1956年至1967年《武汉市城市建设12年规划》,报由武汉市委同意。

  1959年编制《武汉市城市建设规划(修正草案)》。“二五”期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武汉曾经提出号称“200项”的工业建设计划,并据此重新编制了城市建设规划。随后工业项目大幅压缩,因此在1959年重新编制了《武汉市城市建设规划(修正草案)》,报武汉市委批准执行。规划认为,武汉将要建成为钢铁、机械、化学等工业的基地,又是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基地和交通枢纽,对于湖北省和华中协作区工农业的发展担负着技术支援和经济协作的重大任务。

  3、小结

  (1)城市规划的主要思想

  这一阶段武汉处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建设方面主要是借鉴了前苏联的城市规划思想,将工业发展确定为城市工作的重点,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强化了城市的功能分区和工业布局,强调了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组团式城市布局,初步确立了三镇整合的发展思路。

  (2)城市规划发挥的作用

  这一时期主要是在计划经济的指导下,武汉城市发展出现新特征:一是规划建设了大量的工业项目,形成了完善的武汉工业体系,奠定了现代制造业发展基础。二是强化了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组团式布局明显。三是跨江桥梁和铁路网络建设,城市交通方式由水运转变为铁路与公路并重,城市空间从沿江转向沿重要干道展开。四是武汉在全国的地位突出,实力增强,工业总产值次于京、津、沪,排名第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时期的武汉城市规划

  文革结束后,武汉吸取过去的经济建设中片面强调工业化而造成国民经济失调的教训,开始以建设多功能、综合型的中心城市为发展目标。

  1、改革之初的城市规划强化了武汉服务业地位

  (1)1982年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20世纪80年代,为了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于1979年至1981年编制完成《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82年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这是建国后武汉市第一次得到国家的总体规划。

  (2)1988年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方案》

  武汉市被确定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后,为实现“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武汉市于1988年又编制了《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订方案》。

  规划将城市定性为“我国重要的钢铁、机械、轻纺、化工、电子等传统工业生产基地,并将逐步发展为我国光纤、微电子、激光、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基地之一”、“华中地区和长江中游的商业、贸易、金融、科技、文教、信息中心”。

  2、市场经济时期的城市规划体现了区域发展的理念

  20世纪90年代,按照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方针,编制了“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规划提出的武汉的城市性质是:湖北省省会,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讯枢纽。

  城市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教育发达、服务体系完备、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3、小结

  (1)城市规划的主要思想

  这一阶段武汉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规划吸收了西方经典的“花园城市”理论,按照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城市地区一体化发展思路,积极发展卫星镇和新城,为适应武汉山水资源的分布特点,采取了“多中心组团式”空间布局,目的是建设一个具有滨水城市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2)城市规划发挥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建设:一是构建了武汉由内到外的“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基本确立了现代化城市的经济发展空间框架。

  二是首次提出“1+7”城镇发展体系,在有控制地发展主城的基础上,在距离主城15至25公里左右布置7个卫星城镇,接纳主城疏散人口和农村城市化人口,从而奠定了武汉着眼于未来区域发展的“主城+卫星城”的城市模式。

  三是强化了对山水自然资源的保护,初步形成武汉山水园林城市框架。

  四是规划采取了“圈层式”模式,提出的“环型+放射”的主干路网体系,使武汉市基本具备国际性大都市的交通特征。

  (四)武汉百年城市规划的历史总结

  武汉是由不同自然和历史条件发展起来的汉口、汉阳、武昌三镇整合形成的,其规划思想的形成是与武汉特定的资源条件紧密结合的。

  武汉在其整合发展之初,是根据孙中山、张之洞等人确定的“千万级人口”、“世界级都市”的设想,而制订的城市发展目标,所以在初期就奠定了特大城市的空间框架。

  武汉的历次总体规划一直是围绕发挥交通优势、解决江河水患等主题展开的,处理得当与否决定了武汉的发展空间。

  在规划方法上,从单纯物质规划转向综合规划,从中心城转向区域,从功能分区转向组团式发展,武汉的城市规划理论逐步走向成熟。

  武汉百年规划史也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需要解决的城市问题也各不相同,只有与时俱进,根据城市发展的现实态势,不断调整和发展规划思想,才能作出最佳的规划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