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你当前的位置: > 武汉设计之都 > 武汉简介 >

《武汉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研究成果摘要》

来源:主页 发布时间:2017-08-04 11:22

 

  在世界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与矛盾风险挑战前所未有的关键时期,作为拥有“九省通衢”历史名片的武汉,客观分析“十三五”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环境,把握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推进武汉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关系到未来五年的增长前景,更是关系到更长时期可持续发展。

  武汉“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环境研究,科学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旨在把握武汉在新的发展时期在国际国内宏观背景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晰城市定位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1.研究报告第一部分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回顾。报告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提出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特大城市,历史上就是区域中心,具有突出的区位、市场、资源、科教优势和产业优势,是东西部地区资源、信息、技术等交流和交换的战略结点。尽管武汉有众多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城市发展步伐却不尽人意,综合竞争力逐步下降,没有很好的担负起承东启西、带动中部地区跨越式发展战略支点作用。“十二五”开局,武汉市党代会郑重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为实现“复兴大武汉”,武汉制定并实施“工业倍增”、“服务业升级”、“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城建攻坚”和“国际化水平提升”五大计划,武汉市迎来全新的发展窗口期。 “十二五”成为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十三五”是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阶段。科学谋划武汉“十三五”发展,必须从全球、国家和武汉自身这三个层面全面考虑,即必须立足于科技革命带来全球范围内的深刻变革、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两大背景,围绕武汉经济总量“万亿倍增”这一目标,在新一轮发展中实现武汉经济“量”与“质”的同步倍增。

  2.研究报告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武汉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国际环境。世界经济发展仍然充满变数,但温和复苏的几率更大;弱复苏中持续“分化”,新兴经济体地位突显;世界经济增长转向中高速与中低速增长并存;世界区域经济合作表现出地域特征;新能源和新方式为全球经济发展打开新空间;科技制高点的争夺更加激烈。基于科技革命带来全球范围内的深刻变革,就世界范围来看,“十三五”最有希望的增长区是亚太地区,就亚太地区来说是东亚地区,就东亚地区来说是中国,就中国来说是长江经济带。

  3.研究报告第三部分分析“十三五”时期武汉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环境。“十三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基点由外需推动为主转向内需拉动为主,武汉地处内陆开始成为扩大内需的前沿;增长极建设由“长三角”、“珠三角”延伸到“中三角”,湖北和武汉为“中三角”之核心;发展带由沿海经济带扩展至长江经济带,湖北和武汉地处长江经济带之“龙腰”;开放重点由沿海先行转变为沿海、内陆并行。

  武汉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内环境表现出以下特点: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成为新常态;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和改革驱动;中国高端制造业出口和国内消费升级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四化协调”新型城乡关系为中国经济发展扩大空间;新型竞合区域经济格局形成;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树立“中国形象”。

  武汉市“十三五”基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历史背景,要发挥自己中部特大城市引领、辐射、集散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发挥在长江经济带战略带动作用,抢抓国家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战略和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打造长江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钢腰”,推动我国“十三五”经济持续发展。

  4.研究报告第四部分分析武汉“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与优势劣势。武汉作为“内生型”经济的核心区,拥有丰富的淡水资源,良好的土地承载,广阔的市场腹地和雄厚的科教实力。武汉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一批具有规模的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建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品生产能力大大增强。从武汉发展基本面看,近几年,武汉全面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中心建设,发展基础更加扎实,发展良好态势业已形成,发展的潜力巨大。武汉不应定位在像北京、上海等这种特大型城市上,而是要做强自己的优势,将自身发展成一个“承东启西”的节点。武汉在“十三五”期间必须把握全局、脚踏实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战略和政策体系,力争在我国打造长江经济带升级版的进程中发挥“支点”作用,力争尽快建成国家中心城市,重铸辉煌历史。

  (1)“十三五”武汉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创新驱动战略”提高武汉核心竞争力;“长江经济带”实施助推武汉对外开放;“国家产业规划”带动武汉产业升级;“内需消费驱动”带给武汉跨越发展机遇;“权力清单”启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

  (2)“十三五”武汉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工业化增长达到峰值,传统支柱产业增长受限;进入系统性风险高发期,武汉受波及可能性大;金融体制不健全,融资结构不合理;能源缺乏,部分行业能耗过大;市场化改革不到位与城市带动功能不健全并存。

  (3)“十三五”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从武汉自身的发展而言,一方面武汉已初步具备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所必备的在经济、创新、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基础。“工业倍增”——产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城建攻坚”——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快速扩展;“汉十条”——创新创业和聚集资本活力迸发;“祖国立交桥”——铁水公空立体交通优势加速形成;“环境立市”——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4)“十三五”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劣势:产业结构偏重,产品竞争力不强;城市建设“摊大饼”,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环境恶化,治理难度加大;市场化程度不高,招商引资后劲不足;互联网对传统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冲击等。

  5.研究报告第五部分结合武汉发展势头,探讨武汉“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1)武汉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内涵。从发展内容看,武汉“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应包括以下基本内涵:一是创新发展,二是绿色发展,三是协调发展,四是共享发展,五是共赢发展;从城市功能看,武汉“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应包括以下基本内涵:一是避免“大城市病”,二是提升城市的“极化效应”,三是打造“中部崛起”核心支撑圈。

  (2)武汉“十三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总体目标。武汉“十三五”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创新驱动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基本形成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框架体系,城市面貌和品质再上新台阶,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副省级城市前三位,巩固提升在全国城市“第一方阵”的地位,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奠定坚实基础。武汉“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武汉市正迎来多重机遇叠加期;发展进入新的平台;上升势头显著;发展活力显现。

  (3)武汉“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的基本思路是:要更加重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更加重视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武汉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更加重视国家“三大战略”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新空间、新功能,紧紧围绕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等“三个中心”建设,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为重点,按照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标准,谋划大项目,布局大产业,拓展大空间,构建大格局。

  6.研究报告第六部分提出武汉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宏观对策:(1)武汉市“十三五”规划要与中长期战略对接。(2)武汉“十三五” 围绕难点,加快新一轮发展:始终坚持工业主攻方向不动摇,推进武汉市先进高端制造业发展;在抓工业的同时,要做强做大服务业;坚持加大城建投入,适度超前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以信息化引领,建成国内互联网商贸物流中心;“多规合一”,构筑“多轴多心”城市空间格局;积极参与国际化竞争,构建全方位开放开发格局;以深化“城管革命”为抓手,破解城建过程债务、融资、拆迁、管理、民生等难题。(3)全面落实改革措施,优化城市发展环境,包括市场环境、法制环境、政务环境和人文环境,提高武汉资源集聚力、产业辐射力、经济带动力。

  7.研究报告第七部分探讨武汉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措施:加大社会性基础设施投入,推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实力支撑;提升服务业规模层次,打造未来五年“新引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循环绿色发展;深化农村金融领域改革;构建多元投资主体,加快投资体制改革。

  8.研究报告第八部分从十个方面对武汉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1)积极抢抓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机遇。“十三五”武汉积极抢抓国家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战略和上海自贸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打造长江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钢腰”。一是以交通基础建设为突破口,坚持适度超前,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二是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打造沿江高科技产业带、先进制造业带、现代农业示范带。三是以生态文化为特色,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汉江生态城市带、江汉运河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带建设。届时的中国中部,特别是长江中游地区,将实现全面崛起,成为连接国际国内,贯穿中国东中西、南北方经济走廊的核心枢纽,形成世界级的城市群。

  (2)依靠现代服务业发展高端制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转型的战略,大力推动“中国光谷”建设,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在高端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占据领先地位。一是争“先”,就是要发展现代产业。重点调整六大产业(装备制造、食品、电子信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医药、资源循环利用);积极加快云计算、物联网、3D打印、北斗导航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的产业化,推进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规模化。二是恐“后”,就是以壮士断腕的气概,坚决淘汰小水泥、小钢铁、电解铝等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之类的落后产能,并加快推进冶金、石化、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切实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三是建设“智慧城市”。“十三五”要结合正在广泛兴起智慧城市建设热潮,把物联网、云计算、移动宽带、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城市建设和管理运行中,给传统城市管理装上敏锐的触觉、发达的神经和聪明的大脑,让城市插上信息的翅膀。大力实施《武汉市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加快形成网际互联、信息互通、业务互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打造枢纽型国际化信息港。

  (3)建立铁水公空桥发达功能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一是以打造“祖国立交桥”和“地铁城市”为目标,完善内通外畅的综合交通网络。拓展延伸对外交通,扩大外围大辐射。尽快把武汉建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通达五大洲的“中部国际交通枢纽”。二是优化提升市域交通,畅通内部大循环。牢固树立“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的理念,促进高铁、城铁、地铁无缝衔接,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城市环线、快速放射线、过江通道为支撑,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为基础的城市快速路网体系。到2020年,形成总规模388公里,覆盖三镇、半小时可达新城区的轨道交通网络。三是加强地下管网建设,完善人水和谐的供排水网络。强力推进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升、排水设施建设、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三大行动计划,尽早启动大口径排水深隧建设,加快形成城市“地下主动脉”。四是完善供电、供气设施,建立保障有力的能源动力网络。坚持“外电为主、内电为辅”,加快现代化智能电网发展。实施《武汉市燃气专项规划(2013—2020)》[1],都市发展区实现燃气普及率100%。五是着力破解市内交通出行难问题。坚持公交优先,建成“地铁城市”,加大地下交通发展力度,形成地下交通网,完善快速路网体系,建立完善慢行交通体系。

  (4)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武汉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一是壮主体,培育创新主体——科技型企业;二是建平台,构建创新平台——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三是构体系,完善转化体系——由市场和企业决定研发方向,由市场决定项目和经费分配,由市场来评价成果机制;四是促转化,加快成果转化——重大科技成果推介(拍卖)会等;五是引人才,加强队伍建设——“千人计划”和“百人计划”,改革科技人才评价机制,人才培养新模式(融合式)。武汉借助教育资源优势和大中型商贸企业集中的优势,实施商贸人才培训计划,完善商贸人才培训基地、大学生实训基地、社会化培训基地三大功能。鼓励商贸企业和高校联合建设全国商贸人才培训实训示范基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为全国培养和输送商贸人才。一是加强就业前培训;二是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三是加强再就业培训;四是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五是国家商贸人才培训输送基地。

  (5)争取建立国家中心城市和中国内陆最大的“自贸区”。我国现有的5个国家中心城市包括4个直辖市和广州,主要位居沿海和西南,中部、西北和东北地区均没有设立。在国家中心城市布局中,可以考虑把武汉明确为国家中心城市,使之成为国家级增长级的极核,以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未来城市群吸纳新增城镇人口的比重将超过60%,这表明城市群不仅是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而且是吸纳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载体[2]。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这些城市群也属于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必须把长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等城市群,培育发展成为国家级的增长级。

  (6)武汉建立现代化低碳城市示范。①唱好“主题曲”: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低碳生态文明观;②翻好“高低杠”:高碳产业低碳化,低端产业高端化;③做好“加减法”:充分发挥节能减排的加减乘除效应;④念好“道德经”:引导公众参与低碳与生态文明建设;⑤用好“两只手”: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相互结合;⑥打好“攻坚战”:重点落实“十三五规划”工程。

  (7)武汉形成合理的城市区域布局。2014年12月8日,武汉市政府常务会研究了《武汉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东湖风景名胜区、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底线区列入禁止开发区域,严禁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8)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武汉对已经出台的重大方案要排队督察,及时跟踪、及时检查、及时评估、及时整改,重在发现问题。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健全公务员定责、履责、考责、问责制度办法,促进广大公务员改进作风、提高效能、全面履责。增强改革动力和合力,强化部门的责任担当,增强大局意识、紧迫意识,以政府自身改革带动重要领域改革。其目的是各方参与建立有利协同发展的长效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能,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9)培育创新文化,“复兴大武汉。武汉精神是武汉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城市特质的集中体现,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是号召、是引领,是一种作风,一种境界,一种追求。要用这种精神引领未来,汇聚武汉全市力量,推动城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届时的武汉,将成为中国中部中心,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中心城市,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实现大武汉的全面复兴。

  (10)做好政策和项目支持文章。一是把“十三五”工作思路和发展措施具体化,谋划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重大产业项目,超前策划一批事关武汉长远发展的综合交通枢纽、市内交通、生态治理、市政设施等基础性、功能性、前瞻性的重大城建项目。二是抢抓国家实施定向调控、建设长江经济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在武汉布局产业、交通、能源等领域的重大区域功能性项目,争取一批已经策划好的项目尽早获批,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十三五”规划。三是要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全力引进一批投资50亿元以上的大型工业项目,引进一批国内外现代服务业领军企业和区域性总部,为实现“十三五”规划储备强有力的项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