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你当前的位置: > 要闻 >

2019理工-国际设计坊:江岸区车站路街辅堂社区和天声街更新改造规划

来源:主页 发布时间:2019-09-16 11:35

武汉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系与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国际交流与合作所共同发起理工-国际设计坊“江岸区车站路街辅堂社区和天声街片区改造“现已接近尾声,由国际合作交流所所长董菲、武汉市规划研究院的副总规划师李晓慧、主任工程师罗岑、高级规划师李青、青年规划师孙袁苑和建规系的李传成、刘炜、郭建老师共同组织带领学生完成设计。“江岸区车站路街辅堂社区和天声街更新改造规划”是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研究生一年级建筑设计二的教学环节,课程时长6周,为实际公益项目,针对不同的地块提出多种更新设计方案。

 

课题解析

规划要求对“江岸区车站路街辅堂社区和天声街进行“微改造”,通过加建或改建使环境品质得以改善和提升,强调对当前环境的空间和形体的再塑造,强调理性的分析和逻辑的手段。强调对社区面貌和功能进行更新的低成本策略。充分利用社区文化遗产和丰富空间肌理,赋予城市功能和引入创新产业人群。目标是提升当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设计必须坚持社区为基础,群众为主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因地制宜确定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的具体切入点,探索创新理念思路、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

规划范围

辅堂社区规划范围北至京汉大道、南至友谊街、西至大智路、东至车站路,约7.7公顷。辅堂社区包括车站路、辅堂里、新成里、京汉街、太平里、东方大厦、尚德社区。天声街规划范围北至京汉大道、南至友益街、西至车站路、东至一元路,约8.3公顷。研究范围北至京汉大道、南至中山大道、西至大智路、东至一元路,约30公顷。
 

车站路地块优秀作业1

 

【设计者程鑫、邓锐、车妍颖、刘韬、杨帆、陈晶、沈博融、李智玮】

方案的题目是“大城小境”。整个场地有一个铁路文化,运用“铁轨”元素串联整个场地。通过对城市地标板块方案的概念设计,打造历史门户,在车站路以一个小入口作为通往整个社区的微更新入口,途径改善民生板块,最后到达创新产业板块,由旧到新、由老到新,途中穿插微更新,希望打造一条人们看得到摸得着的旅游景观路线以及幸福生活路线。

城市地标板块:以大智门火车站为主,塑造“门”之意向,打造“入门”途径,从近到远通过车站路发散,为了解决停车问题选择“海绵城市”理念,打造“一街一景”的文化休闲体验路线。重新设计道路铺装以及鼓励人们步行。

创新产业板块:提出“魔方产业园”的概念,对老式里分建筑户型进行改造,对更能进行任意的组合,活化平面。

改善民生板块:通过民生调研解决实际的人民需求问题,改造分为基础板块与提升板块,具体则按照楼栋设施、建筑修缮、服务设施、小区道路、市政设施、公共环境、房屋建筑提升、小区公共空间、公共设施提升9种分类进行细化。

人才公寓板块:该板块的设计保留了原有的城市肌理、建筑结构及辅堂里特色的空间尺度。设计将人才公寓向人才社区转变、由封闭式向开放型转变。

 

【老师点评】

该方案做的已经是非常细化了,在具体微改造中看能否做的更美观,深度够但有点繁琐,还需精炼。

 

 
 

车站路地块优秀作业2

 
 

 
 

【设计者马皓月 郭子钰 蔡雨衫 陈莹泽 杨娜 陈威伶】

 

方案的改造主题为“穿越历史时空,重塑人文社区”。通过前期多次详细的地段调研,我们希望能结合京汉大道、京汉火车站旧址和车站路的特色提出以“穿越时空”为主题,通过车站街历史、剧院文化与创意产业、人才公寓的活力碰撞,重新塑造人文社区打造一条有记忆、有历史、能互动并能引发民族自豪感的旅游景观路线。

总体设计策略为:①历史文化的传承创新—在百年车站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碰撞中,重塑城市门户名片;②多元建筑的新旧对话—保护传统建筑本体,协调新旧建筑风貌,焕发街区活力;③快慢交通的有机交流—通过优化交通组织、增设停车设施,完善慢行空间,提升交通出行品质;④景观空间的活力营造—提升空间品质,注入文化活力,营造可游憩可互动的多元场所。

城市地标板块:通过对城市地标板块方案的概念设计,打造历史门户,以京汉火车站旧址为核,结合周边的文化建筑和车站路、京汉大道合力激活门户公共文化活动空间,彰显大智门片区的独特魅力。

创新产业板块:该板块从功能需求、道路使用率、景观体系和建筑单体改造四个方面入手,试图将其打造为辅堂里演艺创作中心,使里分住宅更能体现出城市的文化韵味和历史魅力。

改善民生板块:该板块的社区定位是1.传承历史文化2.营造社区归属感3.完善公共服务和市政配套设施。通过“一心两轴三节点”的规划结构, 使得整个新成里社区的建筑既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同时作为示范区,对今后社区的发展形成指导借鉴的作用。

人才公寓板块:该板块的设计保留了原有的城市肌理、建筑结构及辅堂里特色的空间尺度,通过提升消防、市政配套设施及电梯,成为符合现代标准的宜居空间,创造年轻活力以及社区归属感,打造一个各路年轻人汇聚一堂的青年社区。

 


 

【老师点评】

该方案基于前期的实地调研,对各个板块的问题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统一确定改造主题,提出总体设计策略,在后期改造中也有针对性的解决了各板块面临的核心问题。

不足之处:该方案整体上对于前期的使用人群分析、人群活动行为分析不够充分,应当从人的需求出发,深入考虑细节设计,如大智门艺术中心前广场需考虑设置无障碍设施,社区内的消防设施说明不充分等等。

 

 
 

车站路地块优秀作业3

 
 

【设计者:郭建,秦思远,张立旌,侯登,王宇潮,梁伯达】
方案名为“重·塑”,意为“重现京汉辉煌历史,再塑辅堂里人文社区”。 辅堂里片区是一个年代较为久远的社区,其地理位置位于京汉火车站附近。本次社区改造将依托京汉火车站为文化出发点,以改善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满意为落脚点。将京汉火车站与辅堂里社区进行一次有机的融合,是改造的最终目的。“重现京汉,再塑辅堂”。

“重现京汉”:结合京汉火车站的优秀历史,以时间轴为空间引导,以实体模型为视觉冲击,以展览馆为文化载体,将京汉火车站站前长廊与火车站串起来,实现有机结合。与此同时,对原京汉火车站进行重点设计,把大智门火车站改造为以展示大智门火车站辉煌历史的展览馆。将京汉火车站改造为一个集通过性、展览性和休闲性于一体的历史门户。

“再塑辅堂”:通过对辅堂里实地调研和居民访问,发现突出问题并着重分析。在不改变辅堂里基本社区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微改造。同时依靠历史文保单位为依托打造文化社区,保留并改造原有街巷打造休闲社区。增加基础设施,引进新产业打造现代化社区。

“重现京汉,再塑辅堂”不仅为外地游客展示了京汉历史,是汉口的文化窗口,同时也全面提升了居民在基础服务设施和精神文化建设。将辅堂里改造成为传统社区改造的典范。
 

 

【老师点评】
实地调研充分,设计理念符合定位,具有现实意义。发掘地方文化特色,结合现代化建设,在传承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发扬。为外地游客和当地居民带来了文化盛宴。
不足之处:方案整体设计深度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社区广场文化展示形式较为单一,缺乏立体化一体化设计理念。部分社区未能合理安排停车问题,人才分流可做进一步细化。

 

 
 

天声街地块优秀作业1

 

 

【设计者:袁赵蔓、谢玉娟、陈梦莹、沈梦丹、陈煌】

场地是一片以菜场为核心且老旧社区集中的地块,场地面临问题基本为基础设施不齐全,公共活动区域过少,车行人行不畅等。然而老旧社区年纪大了,经不起大拆大建的折腾,因此我们采用对空间“微改造”的方式,发掘地块零碎空间的活力。


 

不同位置采用不同处理方式。天声街菜场,它主要的问题是交通方面,在买菜卖菜的高峰期时段,车行堵塞,人行不畅,且车行人行混杂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针对这一问题,解决方案是限时车行,并且重新规划人行道来对人车进行分流;长安社区及公安一村的主要问题是,社区内部缺乏公共活动空间,儿童无处玩耍、老人无处停留休憩,及车辆乱停乱放,僵尸车占到等问题。针对交通及车辆问题,通过重新规划小区内部车行流线,将断头双行车道改为环形单车道。针对公共活动空间问题,清理零碎空间,将这些小空间变成孩子们的微乐园,老人们的休憩场;对于天声街风貌段,它的里份建筑体现了武汉的建筑风貌,但是立面过于陈旧,因此对于这部分,主要进行的是立面上的改造,清理立面,采用红砖青砖交替的方式来活泼立面。
就整个方案来看,是以天声菜场街和天声街风貌街为核心,周围社区呈点状分布,建筑并没有过多的改动,主要是从细微处下手,对地块空间进行梳理,挖掘空间潜力,提升功能空间针对性,以微更新这一行之有效的手术刀对治疗老旧社区的顽疾。



 

 

【老师评语】

方案前期做了大量的地块分析、实地调研,来发现地块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来寻找解决方案,这个思考方式是正确的。并且整个文本内容详实,整体脉络清晰。

不足之处:在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对于“人”这一主体的需求考虑过少,老旧街区改造过后缺乏了历史韵味,过于商业化。

 

 
 

天声街地块优秀作业2

 

 

【设计者:张池、乔鸿博、詹萍、朱晨、杨旭帆】 

方案名为景于集,致于市。意为融景于市集,留住属于天声菜场的那一份独特记忆。

如同大多数的武汉传统社区,天声菜场片区也历经了许多年的历史冲刷,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物质性老化现象,主要街道立面老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缺失,绿化消极且社区居民以老年人和幼儿居多,主要人群的经济能力相对较低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导致社区没有足够的条件实现自我更新。故本次的方案设计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环境里,通过一些可调节的、微创性的改造,在条件相对有限的情况下,置入合理的硬件设施,助力社区实现更新,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也保留着老社区的老味道。      

方案主要通过对街道主要立面的改造、停车的组织与流线的设计、绿化景观的引入、空间节点的改造等一些方式来实现社区更新。方案设计过程中我们关注到了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植入了许多人性化的设施系统,如儿童及老年人活动设施、活动空间、道路停车系统、夜间照明系统、衣物晾晒装置、街道休息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绿化景观系统、道路标识系统等等一系列实际有效的措施,为居民生活提供必要的空间,带动社区活性更新,居民走向更加舒适、便利、美好的生活,让天声菜场生“声”不息的繁荣发展。



 

 

【老师评语】

基于详细地场地调研与部分居民的走访询问,以场地现有问题为导向,为车站路天声菜场片区提出了一个较为理性的微改造解决方案,兼顾了天声菜场、住宅区和历史建筑的关系,营造了“菜场”这种十分市井的生活气息,尊重且保留了片区居民和商户的生活习惯。方案以菜市街为主要核心,通过对交通的改善来连接社区内部,并对社区进行了微改造,整体提升了地区活力。

方案基于案例分析、实地调研,对社区的缝隙空间和菜场的店铺空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虽然空间只是进行了微改造,但对片区整体的品质提升是巨大的,老旧、破损、混乱的形象焕然一新,空间张弛有度,有序多样。同时,方案在设计之初对部分居民和商户进行走访,得到了当地“使用者”的意见,尊重他们的生活习惯,并在最终设计成果中得到保留。

不足之处:社区内部空间的处理稍显生硬,与居民楼的结合不够密切。街道的尺度感受分析还不够,虽然进行了人车分流和限时管制,但不够细致。景观营造的氛围缺少社区的感觉,设计较为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