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你当前的位置: > 创意嘉年华 > 工程设计 >

中国一冶被赞神奇“城市缔造者”

来源:主页 发布时间:2017-04-28 18:14





一冶在科威特沙漠上造出一座新城
 



一冶承建的孟加拉达卡 地下管网工程让附近的儿童 用上清洁的自来水


(长江日报)

2平方公里沙漠填高2.8米

新城让普通科威特人圆梦


  时光回溯到2010年底,当中国一冶在科威特承建的这一最大项目开工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片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


  新城项目部经理田红苗说,2平方公里的沙漠上,要回填的土方达560万立方米,平均要填高2.8米,土要从30公里外的山包拉过来。运土方的工程车,车轮足有一人多高,跑在坑坑洼洼的工地上,每天要及时洒水、填平道路,否则一不小心,工程车就可能轰然翻倒在一旁……


  除了施工难度大,项目部全体人员还得面对自然气候的严峻考验:有时白天50多摄氏度的高温,烈日如火,热浪滚滚;而另一种,就是沙尘暴发生时的遮天蔽日,即便面对面站着,也看不清对面的人。


  由于科威特人口不多,而建造海湾新城用工量较大,如何在短时间内找到满足工程需要的工人也是不得不面临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项目部想到了“多国联合部队”:在施工最高峰时,每天现场有3800人参加施工建设,除了近1000名中国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外籍劳务人员多达2800多人,他们来自印度、埃及、巴基斯坦、朝鲜、孟加拉国、越南、菲律宾、希腊、毛里塔尼亚等9个国家。


  历经了千辛万苦,经过了近5年时间的持续建设,2015年9月,新城正式竣工了。这座新城的建成,解决了上万科威特人的住房问题,搬入了新居的科威特人,心中无比激动,他们对中国、对一冶的感激溢于言表。阿布·法里斯是其中一员。


  法里斯以前租房子住,政府每年给他3万科威特第纳尔的补贴(1科威特第纳尔约等于22元人民币)。在申请获批后,法里斯分到新城的一套房子,院子有400平方米,三层楼建筑面积共450平方米。


  法里斯的家里,客厅新装修过,地上铺着羊毛地毯,靠墙是一排沙发,正对前方墙上挂着大屏电视。他说,知道这座新城是由中国公司承建的,也知道中国有座城市叫上海,很喜欢看成龙的功夫片,他对中国一冶付出的辛勤劳动赞不绝口。


  和法里斯一样,还有千千万万的科威特人分到了新城的房子,这座新城相当现代化,又不失阿拉伯城市风格:11个片区的1475栋别墅,14栋居民楼,其中配套7座清真寺、4栋商店群以及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类学校。新城中心还建有警察局、政府大楼、中心超市、健康诊所、煤气站、雨污管网、给水、消防、通信、变电站等城市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学校里还有宽敞的室内球场、设施完备的健身场所、有壁画的走廊……


10个月建成电站刷新世界纪录

让巴基斯坦人有信心过上不断电好日子


  巴基斯坦饱受电力缺乏之苦,每天发电量约为1.2万兆瓦,而对电力的需求大约为1.6万兆瓦。


  2016年6月8日,当地时间16时36分,随着一声指令,132千伏试电冲击发出“嗡”的一阵长鸣,现场一切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300兆瓦光伏电站建成并网发电了。在场的巴基斯坦国家电网委员会负责人与一冶的建设者们相拥握手。


  这个建设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巴哈瓦尔布尔市的光伏电站项目,位于该国东部,克里斯坦沙漠边缘。这里是世界上太阳能辐照最高的地区之一,年日照3000小时,非常适合光伏项目。但这里风沙多、植被少,气温常常高达50℃,往往还有倾盆大暴雨突然而至。


  刚接手项目时,一冶人就接到了一个棘手的任务:先期开工的50兆瓦的施工与并网发电任务要在3个月内完成。时间紧、任务重,这又将是一个中国一冶必须解决的难题。


  “有些难点,咬咬牙就能挺过去,有些难点,还得动动脑筋。”项目总工程师龚晓斌回忆道。


  他说,主要有两个方面挑战,一个是当地土质沙化较重,支撑光伏板的基脚容易下陷,另外一个就是建设场地不平整,池塘和山头交错,需要改造的场地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项目部上下齐心协力,通过“注水式施挖钻孔”施工方式解决了基脚下陷的问题,又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规划出一个最科学的场平施工方案,使所有土方的移动均按照最科学的路线进行,减少了重复劳动和机械损耗,大大缩短了工期。


  不到3个月,50兆瓦的施工与并网发电任务就顺利完成,质量优于巴基斯坦国内的光伏电站。这一仗,中国一冶取得了完胜。更让巴基斯坦上下感到震惊的是,中国一冶在成绩面前没有满足,他们乘胜追击,300兆瓦光伏电站从开工建设到发电,仅用了10个月时间,刷新世界光伏电站并网发电的建设纪录。


  伊纳穆拉·汗是项目建成后的直接受益者。他们一家四口人刚来到巴哈瓦尔布尔时,家里每天至少停12个小时的电。有时候半夜两三点停电,一家人热得睡不着。而如今,供电情况改善了不少,巴哈瓦尔布尔每天的停电时间减少了4个小时左右。伊纳穆拉·汗说:“中国兄弟建设的供电项目越来越多,总有一天,我们有信心过上24小时不断电的好日子。”



 

从传统劳动力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型

现在工程多是中国工人带着当地人干活
 

  

被评为“达卡十大标志 性建筑”的孟加拉摩哈卡利 高架桥全景
 



中国工人手把手传授巴基 斯坦工人技术


  中国一冶是走向世界的先行者,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一冶先后在津巴布韦、南非、尼日利亚、利比亚、法国、荷兰、德国、科威特、也门、土耳其、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20余个国家承建了数百项冶金、工业、民用建筑、道路桥梁、能源、市政基础设施、机电等多个领域国际工程。累计输出劳务3万余人次、贸易出口额近10亿美元。


  2001年,中国一冶进入孟加拉国,负责建设的摩哈卡利高架桥是孟加拉国首都达卡的第一座高架桥,被誉为“中孟友谊之桥”。高架桥的建成极大地缓解了达卡拥挤的交通,为当地百姓出行带去了便捷,当年该项目就获评“达卡十大标志性建筑”;2015年建设完成的孟加拉国达卡地下管网工程为当地百万用户解决了生活用水,被亚洲开发银行评为南亚地区核心示范工程,作为典范在南亚地区大力推广;2016年,中国一冶在孟加拉国正式成立了分公司,稳固深化该区域,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力争新的项目开花结果。


  2004年,中国一冶在印度注册公司,拉开了12年冶金产能合作大幕。先后在印度建设了ISPAT 项目、印度ESSAR2200立方米高炉安装项目、印度国家钢厂IISCO项目、印度电钢220万吨钢厂项目等11项冶金领域项目,其中印度ESSAR高炉工程荣获中国优质工程(境外工程)银质奖。


  中国一冶进入印度市场十余载,从传统劳动力输出向技术输出转型,让印度分享中国的技术红利,享受到相比欧美企业更低的价格和并不比欧美企业差的技术与管理,为中国一冶能立足印度市场找到核心竞争力。印度JSW钢厂专家评价,中国一冶能从西门子、澳钢联等世界一流企业竞标中胜出,多项节能、检修技术创新起了重要作用。


  如今,中国一冶“走出去”的思维在变。“过去我们是将大量技术工人带出去,现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工程多是中国工人带着当地人干活,中外员工比例1:9。”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在“走出去”发展过程中,中国一冶始终坚持与当地居民互利互惠的理念,积极为当地人民谋福祉,大量招募外籍高级管理人才和劳务人员,不断提高了外籍员工对公司认同感和荣誉感。用“民心相通”的“一带一路”精神凝聚中外情谊,多年来在印度、巴基斯坦、科威特、马来西亚开展了捐赠助学、技术培训、走访慰问、国际残奥会公益等活动,与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搭建了中外友谊的桥梁。


  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占江说,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中国一冶海外业务迎来快速发展,短短3年时间,完成EPC项目建设和工程项下贸易超过8亿美元。他说,“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都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需求较大,而这些都是中国一冶的优势产业,“走出去”有利于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增强全球市场竞争力;对当地而言,不仅可吸纳就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增添活力,还能有效填补产业空白。


 

海外代表性工程一览

 

马来西亚:

金斯利山庄项目
 

孟加拉:

达卡供水项目

摩哈卡利高架桥项目
 

印度:

比莱国家钢厂项目

京德勒钢铁电力公司项目
 

巴基斯坦:

30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
 

科威特:

加伯·阿尔·阿麦德·城-N2新城项目(记者张晟  通讯员丁仕均 齐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