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你当前的位置: > 创意嘉年华 > 工程设计 >

中资企业迅猛发展 带动孟加拉国中文热

来源:主页 发布时间:2016-12-23 16:59

  

 

  

 孟加拉国儿童在达卡供水项目附近戏水玩耍

  

 雷扎·乔杜里教授 特派记者马振华 摄

  

  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正在建设中 特派记者马振华 摄

  访谈

  亚太大学副校长雷扎·乔杜里教授是孟加拉国知名学者,早在1976年就到过中国,此后多次往返于中孟两国间。他说,早年间从孟加拉国去北京,要从香港转机,现在可以直飞了。帕德玛大桥建成后,中国经缅甸至孟加拉国的地面运输能力将大大提升,印度与孟加拉国的经贸往来也会更加紧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将进入实质推动阶段。

  乔杜里教授说,孟加拉国正在加速融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从长远来看,建议两国加强学生交流,在孟加拉国的大学中开设更多中文系。

  让更多孟加拉国年轻人学中文,是孟加拉国最高学府达卡大学中文系主任阿弗扎尔·侯赛因正在做的事。在达卡大学孔子学院帮助下,孟加拉国首次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学历体系,达卡大学中文系今年招收了第一届本科生。

  阿弗扎尔·侯赛因1993年去北京的高校读中文本科,那时孟加拉国很少有大学生主动学中文。2001年,他回国教中文,刚开始应者寥寥,头3年总共收了69个学生。2004年后,随着中资企业在孟加拉国迅猛发展,他发现学中文的人,每年增幅达20%以上。仅去年一年,达卡大学中文系进修生就超过了600人。

  “中资企业待遇好,还能学到不少东西,再加上孟加拉国大企业几乎都与中国有贸易往来,年轻人把会中文当作找到好工作的敲门砖。”侯赛因说,现在孟加拉国青年学中文的热情空前。

  “中国人教会了我们很多”

  在到处拥堵的达卡市区,有一处高架桥畅通无阻,显得很特别。这座已通行12年的桥叫摩哈卡利高架桥,是通向孟加拉国总理府的必经之途,也是该国历史上第一座高架桥,由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建造。

  一冶孟加拉国分公司员工凌震2001年来到达卡参与摩哈卡利高架桥建设。他清楚地记得,2005年该桥通车时,达卡市民争先恐后涌来争睹高架桥。投用后,它得到了孟加拉国上下认可,当年就获评“达卡十大标志性建筑”。

  在凌震看来,摩哈卡利高架桥工程不仅缓解了达卡的部分交通问题,更帮助孟加拉国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凌震说,当时孟加拉国工程力量薄弱,还没有一家公司具备单独建桥的能力。一冶承建高架桥过程中,招聘了大量孟加拉国工人,教他们运用多项核心专利技术,这些技术对于当时的孟加拉国人来说,几乎闻所未闻,一批专业人才由此成长。

  哈桑当年是摩哈卡利高架桥工程的“小包工头”,现在已成为达卡知名建筑承包商。他说,当时孟加拉国没什么人会做工程,中国人教会了大家很多,很多人在这个工程上成长起来,10多年间迅速成为本国知名建筑商。

  一冶孟加拉国分公司代表夏长海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当年和哈桑一样担任高架桥工程的部分“小包工头”,如今已成长为一冶在孟加拉国的市场竞争对手。这虽然加剧了一冶的竞争难度,但是作为国际公司,一冶非常乐见这么多合作伙伴共同成长。

  中企结束孟加拉国“天河”摆渡史

  8月1日,达卡,孟加拉国首都,长江日报记者乘车从市区一路往西南方向行进。车行1个半小时,宽敞的柏油路戛然而止。眼前横亘着奔腾的大河,河面上摆渡船来来往往,对岸低矮的房屋若隐若现。

  这条帕德玛河,将孟加拉国分成了“两重天”:东北区域以达卡为中心,楼房林立;西南片域是一片尚待开发的落后地区。

  站在帕德玛河边远眺,河两岸,机身上标有“中铁大桥局”字样的橙色机械如同钢铁巨人般,正在紧张施工。8月8日,帕德玛大桥首根正式桩开钻。这标志着,由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承担施工图设计、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施工总承包的孟加拉国最大项目正式开建。这也是我国海外桥梁项目的最大订单。

  一条“天河”,沉船事故频发

  帕德玛大桥首根正式桩开钻第二天,孟加拉国各媒体铺天盖地聚焦这一特大新闻。中铁大桥局副经理何修圣说,这个国家的人民,对这座桥实在太渴望了。

  “对于我们来说,这道河是过不去的‘天河’。”商人阿卜杜勒·拉希德·西克德自小在帕德玛河边长大,对这道天堑感受尤深。他说:“乘渡船过河至少需要一两个小时,每年到七八月份涨潮期,则需要3小时。碰到恶劣天气,等待时间更长,有次我在河边足足等了1天!”

  “帕德玛河好比中国的长江,但这么多年来,这条河上一直没有大桥。”何修圣说,过这条河,当地只有通过渡船,每到七八月份雨季,河水汹涌,渡船行驶非常危险,沉船事故多次发生。去年雨季,大桥局在河岸的施工场地被河水冲垮了,项目部在1年里共抛填了160多万只土工砂袋,才护住了施工场地。

  这道天然屏障,阻隔了孟加拉国东北部与西南部的交通。阿卜杜勒·拉希德·西克德说,西南部有国家新兴港口蒙格拉,很多远洋货轮停在那儿,但没有公路、铁路,有货也运不到东北的达卡来。

  一座大桥,将拉动西南地区GDP增加2.3%

  孟加拉国决定举全国之力建帕德玛大桥。孟加拉国是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外汇储备不到300亿美元,在迟迟未能争取到国际贷款后,该国决定自筹15亿美元资金来建桥。

  “帕德玛大桥对我们的重要性,相当于长江大桥之于武汉。”孟加拉国派驻帕德玛大桥的业主代表阿卜杜勒·卡德尔见到长江日报记者分外亲切。原来,他在武汉大学就读硕士期间,曾走遍武汉各大桥梁。他打比方说,有了长江大桥,武汉三镇连在一起,形成了“大江大湖大武汉”格局。同理,帕德玛大桥建成后,孟加拉国将结束南部21个区与达卡之间没有公路铁路、人们往来靠轮渡的历史。西南部被激活,与达卡连成一片,交通升级,商品流通加快,将直接拉动国民经济,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据孟加拉国权威部门测算,帕德玛大桥建成后,该国GDP将增长1.26%,相对贫困的西南地区GDP将增加2.3%。去年,该国GDP增速在7%左右。大桥对该国经济拉动作用巨大。

  卡德尔说:“关于武汉长江大桥,有句诗词叫‘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我们希望早日建成帕德玛大桥,实现同样的梦想。”

  西克德说,等大桥建成后,坐车估计10分钟就能过河,再也不用担心恶劣天气了。

  一项工程,引来42家国际企业参与竞争

  帕德玛大桥也承载着中铁大桥局国际化的梦想。长江日报记者走入大桥局帕德玛大桥项目部,看到墙上挂着标语:“走向海外的里程碑工程”。

  说到这个标语,项目经理刘建华说,别看孟加拉国面积没有湖北省大,但这个“水泽之乡”是“世界桥梁之都”,10多个世界桥梁建设强国都在此建有项目,竞争激烈。

  早在2000年,大桥局第一次通过市场竞争承建的海外工程项目就在孟加拉国,叫帕克西大桥,12年来状况良好。在孟加拉国这16年,大桥局承建了该国7座桥梁,打响了品牌知名度。

  据卡德尔透露,帕德玛大桥面向国际招标时,报名的国际企业多达42家,中铁大桥局能中标,主要是因为它具备了在面对江河湖海复杂地质、恶劣环境条件下修建各类型桥梁的丰富经验。

  帕德玛河恶劣的地质条件,让帕德玛大桥总工程师潘军感叹“世界罕见”。他说,帕德玛河所在地区地震频发,河沙细承载力小,水流急冲刷严重,建桥难度非常大。另外,在施工管理上,工程分包涉及10多个国际公司,国际化程度高,文化差异大、工程标准不一,协调难度大。

  对此,刘建华向记者表示,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引导下,中铁大桥局作为“中国建桥国家队”,能承接这样百亿人民币的大工程,进行如此高度国际化的运作,无疑是为中国的桥梁设计、建设品牌发展之路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一次跨越,全桥钢梁施工没一个铆钉螺丝世界罕见

  潘军介绍,帕德玛大桥在施工设计上的很多技术应用,都是国内乃至世界第一次。为了增加桥梁稳定性和抗震性,全桥共有40个主墩,每个主墩的基础有6根钢管桩,240根钢桩的总重计10万吨;主桥基础为直径3米的钢管斜桩,长度近120米,斜度1:6,是世界上最深的桥梁钢管斜桩。目前在中国还没有这种规模的桥梁基础,国际上也十分罕见。

  据介绍,施工中要将自重500吨的钢桩打入100多米深的河床,为此,大桥局采用专用软件根据地质情况对打桩施工进行了模拟计算,专门订制了世界最大、造价近1亿元的液压锤。

  令人称奇的是,全桥钢梁施工采用焊接连接,没有一个铆钉和螺丝,这在国际桥梁界非常罕见。

  潘军说,有10多个国家的公司为大桥局“打工”,这也是第一次。为了实现技术标准对标,试桩就花了2年时间,可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该桥完工后,将会形成一系列中国标准的工法,在国际上推广。

  使漏水率降低九成 中国承建自来水项目获南亚推广

  “一冶分包的这个供水项目,让自来水漏水率降低九成,供水更稳定,达卡近百万人的饮水更安全。”在达卡采访时,水务局总工程师沙希德·乌丁对中国一冶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供水项目赞不绝口。

  乌丁介绍,达卡的供水管道有五六十年的历史,老化严重,漏水率高达40%以上,水质也不理想,很多市民只能在水井取水。“经过3年施工,一冶分包的供水项目于今年按时移交给了达卡水务局。经检测,漏水率仅有4%多,将达卡漏水率降低九成,这一水平已远远超过了欧美发达国家。在施工中我们采用了先进的PE管,供水水质有大幅提升。”一冶孟加拉国分公司代表夏长海说。

  夏长海还透露,这个项目在施工中还采用了非开挖创新技术,施工机械在地下作业,避免了给原本就拥堵的达卡“添堵”。

  采访中,乌丁拿出一份印度报纸给记者看,前段时间他就达卡减少水损经验专程去印度讲课,被当地媒体报道。他说,供水问题是南亚各国普遍亟须解决的问题。眼下,一冶承建的达卡供水项目已被亚洲开发银行评为南亚地区核心示范工程,在南亚地区大力推广。

  达卡很堵,这是我在这里采访5天的感受。

  一冶孟加拉国分公司员工凌震已在此驻守了15年,是中资企业中的“老达卡”,他安慰我说“堵车可是大把机会”。

  “堵车还是机会?”我不解。凌震解释,达卡堵车的主因是道路少又窄,这个城市,有太多的基础设施要建设。

  此前,一冶在孟加拉国设立的是办事处,今年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一冶近日在此组建了分公司。一冶孟加拉国分公司代表夏长海刚调到达卡不久,在市场调研一番后兴奋地告诉我,这里基础设施工程的机会真的很多。

  然而踌躇满志的背后,夏长海也有隐忧。他说,孟加拉国是不发达国家,对价格非常敏感,本来价格低是我们中国企业的优势,但这里资源贫瘠,多数原材料价格是国内的三四倍,如果用当地的原材料,我们的市场竞争优势就会减弱不少。

  我在达卡的5天里,眼见着夏长海和他的同事们一有空就到处找原材料商,希望找到价格更便宜的,却总是失望而归。临别前,夏长海专程找到我说:“马记者,你能否帮我们转达建议?”他说,很希望武汉市能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让孟加拉国的武汉企业在平台发布需求信息,众筹原材料。武汉企业接单通过海运,将原材料运往孟加拉国。这既可降低在孟汉企的施工成本,又将带动一批武汉企业出海。

  我对夏长海说,随着汉企越来越多出海,相信这一天会很快到来。